認識二二八事件應有的問題意識
李筱峰
(原載2023.2.25《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在兩蔣長達四十年的威權統治下,是不許碰觸的禁忌。直到一九九〇年代台灣民主化,被埋在歷史荒煙蔓草中的二二八事件,才能見天日,含冤受辱的受難家屬才能輕吐一口氣,事件輪廓也才逐漸彰顯,二二八的歷史研究也有初步成果。
然而一些黨國之子不能忍受了!於是試圖開始翻案,把二二八事件說成是日本的預謀、是中共的策動、是皇民「暴徒」的作亂。要回答他們這樣的「內定結論」很簡單,只要問:既然二二八是日本、中共、暴徒所致,為何要替日本、中共、暴徒掩蓋罪行長達四十年?
許多人談二二八事件,喜歡在枝微末節吹毛求疵,而不去理解關鍵的問題意識。例如:
二戰後,台灣人(特別是社會菁英)是如何期待他們心中的祖國?相較一八九五年日本要來接管台灣時掀起的全島性反抗,台灣人這次是如何全島性地歡迎「祖國」(難道這也是受日本皇民化的影響?)
為何在台灣人熱烈迎接祖國的一年四個月後,會爆發偌大的衝突?其民心向背的變化是因何產生?其誰為之,誰令致之?
為何陳儀接管台灣後,會被台灣人稱為「新總督」?
戰後初期(二二八事件前)來自中國的官場風氣如何?駐台軍紀如何?社會治安如何?
為何「米糖之鄉」的台灣,在戰後卻缺米缺糖?戰後第二年台灣的生產指數為何不及戰前的一半?
二二八事件的本質,是官逼民反嗎?族群衝突嗎?共匪作亂嗎?文化衝突嗎?或是啥?
一九四七年二月廿七事件爆發到年三月六日,情勢已漸穩定,為何蔣介石仍要派兵來台「綏靖」?而號稱「綏靖」的同時,有無造成「屠殺」(Massacre)?
二二八事件對台灣(政治結構、社會民心…等)造成何等影響?(參考史例:一九四六年選舉三十名省參議員,候選人高達一一八〇人,參選爆炸;事件後第一屆臨時省議會(一九五一年)議員名額增至五十五名,參選人卻只剩一百四十人,為何?)
以上諸問題,都可以在當時中國大陸的報刊找到答案(參見拙編《二二八前後中國知識人的見證》)。與二二八有關的當時人的回憶錄,至今也有五十餘部,都可供印證了解。黨國之子們想要翻案?來不及了!
更重要的問題:二二八事件還會重演嗎?七十六年前的歷史,如果還不夠教訓的話,擺在眼前「留島不留人」的威脅,總夠我們警惕吧?
(文章轉載自:李筱峰2023/02/25臉書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