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台灣台語」

說「台灣台語」

陳弱水

教育部在7月18日預告,「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將更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這是官方用語把「閩南語」改為「台語」的第一聲,我覺得是正確的做法——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近來關於台語的名稱討論很多,其中最有力的說法應該是「名從主人」。說台語的人已有百年以上把他們的語言稱作台灣話或台語,並得到社會的普遍承認。即使到現在,台語中也沒有「閩南語」的說法,只能勉強依此發音,很不自然。在自己的社會,語言的名稱不採用自稱,而另外加標籤,是說不過去的。

由於人為的介入,「台語」被硬生生改為「閩南語」,我個人有鮮明的記憶。大約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電視開始走入家庭,但我家沒有,我會到鄰居家去看。我都在週末中午去,印象裡,那時經常播放台語節目,特別是「閩南語歌仔戲」。我覺得非常困惑,什麼是Bân-lâm-gú ?我從來沒聽過這個說法,但這不是台語嗎?我想是我台語不好,聽不出Bân-lâm-gú和台語的差別,我努力聽,大概過了兩、三個月才放棄這個努力,才逐漸意識到,這個學校和社會上從來聽不到的名詞就是指台語。

教育部發布「台灣台語」的預告後,有人認為此名文義重複,邏輯不通。這裡想為教育部講幾句話。教育部是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精神,擬定這個名稱:「台灣原住民族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都是國家語言,共享台灣的指稱。大家都想當台灣語是好事,犧牲一點邏輯應該無妨。另外提一下,對於英國(特別是英格蘭人)的英語,其實也有”English English”的說法。

「閩南語」恢復原稱「台語」,社會上一定有人不舒服。反台灣者不論,最強烈的意見是:單一語言不應有「台語」的專屬權,「台語」的名稱意味在語言上獨佔台灣。我覺得這是對問題的誤解。

首先,「台語」的名稱並不涉及專屬權或非專屬權。「台語」是一個語言的自稱,而且沒有其他語言在競逐這個名稱,問題是在於:是不是該用一個語言的自稱來稱呼它?「名從主人」其實是相當強烈的原則,代表對他人的基本尊重,我們很難想到在自由社會有要求他人(個人或集體)改名的情況。有人主張,「台語」的名稱傷害到其他語言的權益,這恐怕是過度解讀。

其次,「台語」或「台灣話」是專稱,並不等同於「台灣的語言」,有人以「台灣大學」為例,說明這只是一間大學的校名,不代表其他大學不是「台灣的大學」。至於語言本身,也有相同的情況,最明顯的就是廣東話。一般所說的廣東話,其實是廣府話或廣州話。廣東的語言地圖很複雜,除了廣東話,還有客家話、潮汕話這兩種與廣東話不同支系的語言,另外如東莞話、台山話,雖然屬於廣義的粵語,和廣東話也不太相通。但大家都知道,廣東話是廣東的一個語言,也通行於香港,雖然是有代表性的語言,絕不等於「廣東的語言」。廣東話的興衰也和它的名稱無關,廣東話雖曾盛極一時,在極權國家普通話政策的虎視眈眈下,日趨消退,前途也是堪憂的。

總之,台語/台灣話是在漳州話、泉州話等用語衰退,在新的政治社會環境中自然形成的,是可珍惜的歷史產物。它是本土語言中的一個。當前並沒有任何本土語言「獨佔」的問題,所有語言都面臨生存困境,現在難得有復振的動力,希望這個契機不要錯失了。

(我覺得應早日開發台灣本土語言的翻譯軟體,一定有助於其復振。)

附圖:影片中文夏說「台灣歌」,字幕打出卻是「閩南語歌」。(節目時間:1997年5月18日)

影片中文夏說「台灣歌」,字幕打出卻是「閩南語歌」。(節目時間:1997年5月18日)

(轉載自:陳弱水2024/7/21臉書文章,經作者修訂後重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