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波的五顆鈕扣

少年波的五顆鈕扣

陳立栢

圖1

圖2百餘年後,現在這組肩章和鈕扣(圖2、3 )都已成為稀有紀念物件,而相關的故事連結卻始終未曾出土……。

1917(大正6年),波哥終於揮別了22年身為孤兒居人籬下的陰影。這張來自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的照片(圖1)給足了他迎向新生命的動能,儘管家庭環境的困頓讓他起步較同齡少年晚了七年(13歲才進小學),雖說極度忍受年齡的尷尬,卻也擠壓出他衝勁盈滿的短促人生!

包裹在這五顆台字章鈕扣裡的四年師範科求學歷程中,陳澄波自我形塑成堅毅人格,跨出他立志美術教育推廣的步伐,同時幸運地跟隨石川欽一郎老師,奠定了他努力成為畫家的人生觀,在鈕扣的狹小隙縫間呼吸著綻放的想像。

五、六零年代普遍清貧的台灣人相當惜物,將不堪使用的破舊衣服再剪裁成小孩衣著或抹布,殘料丟棄前並將衣服上的鈕扣配件取下,保存著寄望他日再次使用的機會。這本是早年庶民的日常,但波哥的夫人張捷卻有不同的理解。在四七年後風聲鶴唳的戒嚴年代中,任何陳澄波相關的物件都是叛亂的證物,凡事都可以誅連九族的錯亂時空。而她堅持將照片和紐扣、肩章分別隱藏、保留終生,等待重見天日。

她更珍惜這張取得「台灣公學校訓導」資格的證書(圖4),是她丈夫新生命的起點。他爭扎著突破窄門,是一個日本時代本島人被社會認可的身份表徵,也更是隔年大千金和窮小子得以結婚成家的憑藉。

圖4

自2011年起這批數以千計的文物由後人完成全面修復及數位化工程,逐批分別被收錄在陳澄波全集的各卷之中。出版後,許多文物都曾化身為當代文藝創作的主要情節依據或再創的泉源。文物成為史料,就正如全集總主編蕭瓊瑞教授在最終卷十八的專文標題:「生命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久隱的文物終有再現的一天,歷史不會消失,除非我們自己選擇遺忘!

經過整理修復裝裱包裝後的文件器物,成為一個很難令民間個人可能負荷的龐大量體,正巧循著台灣各公立館舍典藏空間的改善,後人將文獻書籍捐入中研院台史所,衣著器物類則典藏在台史博。

巧的是今天故事中的波哥畢業帥照和制服上配件剛好分藏兩處!何日它們可再同時現身,可能又得靜待機緣了?

我們相信背負史跡的文物具有靈性,也不忍看到有生命力的文物自張捷奮力貯藏的一生終結後,它們又只被埋藏在冰冷的庫房𥚃……。

(長孫記事,2024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