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北美人類學者對當時台語使用情形及外省圈對台心態的觀察

1960年代北美人類學者對當時台語使用情形及外省圈對台心態之觀察

葉高華

1960年代曾來臺灣跑田野的人類學家,回憶當時情況。

Stevan Harrell (郝瑞)
>> 1968年,我到了臺灣,並且一直待在臺北學習。我當時多半跟兩種人接觸:一種是外國留學生,另一種是從北平來的老師。那個年代,你還不能說「北京」,只能說「北平」。你要是說「北京」,那你一定就是共匪。這些老師一直很懷念在北平的生活,所以教學的內容有些也都跟他們所懷念的東西有關。跟他們學了一年,我都還沒學到任何關於臺灣的東西,對臺灣的社會也幾乎不瞭解。我所學到的,都是這些人所懷念的、所夢想的在臺北的「小中國」。……那些老師一直在那懷念北平這、北平那,然後說臺北這裡不好、那裡不好。

Mrron Cohen (孔邁隆)
>>我記得有個外省朋友曾經痛苦地抱怨,他去申請美國簽證時,大使館的所有當地職員都是臺灣人。「都是臺灣人!」他們對於必須和這些在職的臺灣人打交道很不開心,這些職員不是權威人士,但卻能夠讓拿簽證這件事變得更簡單或是更麻煩。他們的憤慨是非常強烈的。

Hill Gates(葛希芝)
>> 我多數同學認識的華人就只有他們的外省老師和一些外省學者,那些人說:「現在大家都說中文了。」那很明顯不是事實。在臺灣,你買菜一定要用臺語。和一般人,甚至年輕人,都很難用華語溝通,而且他們說得並不比我好。無論如何,要在老舊的傳統都市鄰里或村莊進行田野調查,華語並不管用。我必須和史丹佛中心的主任爭取讓我學臺語。他們不想教臺語,因為那是「相當粗鄙的語言」。……我記得我的外省人老師曾經說過諸如「你為什麼要學那些粗鄙的市井語言?」的話,我偶爾也聽見臺灣人自己說「我們的語言有點低俗」,因為他們吸收了來自學校教育的主流想法,他們在學校會因為使用臺語而受到處罰和批評。

(文章轉載自:Ko-Hua Yap 2024/06/29 臉書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