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台灣人願為台灣而戰」:台灣的自我防衛決心是高是低?
陳方隅
※本文同步刊登於端傳媒
「如果中國大陸為了統一對臺灣使用武力,請問您願不願意為保衛臺灣而戰?」這是在台灣民主基金會(以下以英文簡稱TFD)「2018年臺灣民主價值與治理」調查計劃當中所問的一個題目。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共武統的狀況下,有68.1%的人回答「願意」或者「非常願意」為台灣而戰。其中,39歲以下有70.3%的比例回答願意參戰,40歲以上民眾也有66.1%回答願意,兩者之間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該份調查還問了民主支持度、統獨偏好選擇的問題,它描繪出來台灣年輕人佔多數的意見大致上是:「支持民主政治;拒絕統一,但也不主動追求宣布獨立;若中共想要以武力統一台灣,自我防衛意願可說不低。」
然而,這個調查結果一發布之後,立刻引發不少質疑,絕大多數批判都集中在自我防衛的決心這一部分,質疑TFD立場者有之,指控數據扭曲事實者有之,而且質疑聲量與規模不僅相當大,還持續了很長時間。到底為什麼會有這些爭議?從學術上的調查研究角度來看,我們該怎麼解讀這次調查結果和過去的落差?台灣民意趨勢到底是怎麼樣呢?
台灣人的自我防衛決心
事實上,若光以「防衛決心」的民調題目來看,TFD調查結果跟過去其他學術調查結果相比,並沒有差太多。例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中國效應調查」,近年來也有這樣的題目,針對「中國大陸以武力攻打台灣」的狀況下去問民眾是否願意「為保衛國家而戰」。2016年時回答「是」的受訪者比例為75.9%,2017年為69.1%,今年則為67.1%,雖然在這三年比例是有下降,但基本上也是將近七成的比例。
另外,在2012年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 Survey, 台灣的計劃由政大公行系湯京平教授主持,政大選研中心執行)當中,有問這樣一個題目:「當然,我們都不希望有另一場戰爭,但如果戰爭確實爆發了,您是否願意為您的國家付出一份心力(如上戰場、後勤補給等)?」台灣民眾的受訪者裡,有81.1%的民眾回答「是」,有14.4%回答「否」。這個比例在世界價值觀調查第六波計劃的60國裡,算是很高的(平均為60.6%)。
這樣的民意分布不只是最近才是如此,在2006年世界價值觀調查第五波調查(由中研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教授杜素豪主持)當中,台灣受訪者有85.2%回答戰爭時願意「為國付出」。
即使是非學術類別、一般媒體做的民調,TVBS曾經在2005年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的時候,問說「如果美國不協防台灣,而中共因為台灣獨立而侵犯台灣,是否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當時就有近七成(69%)民眾表示願意,且20至29歲回答願意的比例甚至超過八成(81%)。由此可知,不管是學術類調查或者是媒體民調,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執政黨的狀況下問到的台灣人自我防衛決心,其實都不低。
國安調查以及數字落差分析
那麼,為什麼有很多人認為TFD發布的數字跟大家認知不一樣呢?先前最常被拿來引用的就是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國安調查。這是由美國杜克大學政治系牛銘實教授主持,調查執行機構和TFD調查同樣是政大選研中心)。其中,在2011到2016年之間的幾波調查,問卷題目是問:「如果因為臺灣宣布獨立,導致臺灣與大陸發生戰爭,請問您會採取什麼行動?」此題為開放題,不提供選項,由受訪者自行回答,事後再由研究者自己分組編碼。如果整理一下正面回答會參戰(包括從軍、抵抗、順從政府決定等答案),大約只有22%上下的人回答說會參戰,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沒有回答、或回答「不知道」,還有將近三成的人會回答順其自然之類的,回答逃跑出國的比例大概是17至20%左右。
很明顯的,造成數字落差最大的原因來自於兩者:一、問卷題目的前提(TFD和中研院社會所問的是中國以武力攻打台灣的狀況下,而國安調查問的是宣布台獨而引起的戰爭狀況下);二、回答的選項(TFD和中研院社會所皆採用「是非題」,國安調查是開放式回答)。
在進入實質討論之前,必須要知道的是,在不同的調查當中,如果用不一樣的問法來問問題,以及不一樣的方法回答問題,那麼在問的事情性質本身就是不一樣的,沒有誰要打臉誰的問題,它們之間是互相補充的關係。民眾回答的答案,必然會隨着時間與問卷設計方式不同而不斷改變(在過往研究已確認所謂framing effect的存在,包括問卷的問法、回答選項,甚至是問卷的排列方式都會有影響)。重點要問的應該是,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有什麼不同,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子設計問卷。
首先來看不同的數字是否一定相衝突。TFD調查把兩種會引起戰爭的狀況都一起問了:一種是台獨導致戰爭,一種是中共主動的武統。在前者的狀況,「如果因為臺灣宣布獨立導致中國大陸武力攻打臺灣,請問您願不願意為保衛臺灣而戰?」回答「願意」以及「非常願意」的大約有56%(其中,39歲以下約63%,40歲以上約50%),跟中共武統的狀況下有68%受訪者回答「願意」比起來,比例顯著較低。
這是在明確的是非題選項下的回答,如果拿國安調查來對照的話,其實這結果也沒有很意外,因為在開放式選項下,各年份的國安調查大約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回答是順其自然、到時候再說,甚至是聽從政府決定,無反應者也都有近四分之一。在明確的「是」與「否」選項下,不僅無反應的比例大幅減少,對於原本回答不確定行動或順其自然的人來說,就比較少模糊的空間,較容易從「是」或「否」當中選一個。這是問卷設計上必然會出現的結果,兩個結果並不會直接否定彼此。再說,若以實際的可能性來看,在國安調查當中回答順從政府決定、順其自然之類選項的人們,跟回答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兩者之間完全不會互斥。
除了選項的不同,我們可以繼續討論的是:為什麼要問不同前提下的防衛決心?這其實關乎到問卷設計者以及詮釋者對於可能發生戰爭的情境想像。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兩岸之間如果發生戰爭,一定是因為台灣宣布獨立而引起的,所以在詢問防衛決心的時候就只問這個題目。現在報章雜誌上面對TFD調查的批判,有很多其實是源自於這一點,有些人覺得,只要不問台獨引起的戰爭就是在為「台獨」講話。
有些人則認為,即使台灣不宣布獨立,中國也可能主動出兵台灣。也就是因為中共武統的威脅一直存在,因此不少研究者認為在調查當中應該區分兩種不同的狀況,來做為對照。
在台灣沒有宣布獨立而中共就出兵的狀況下,大多數的台灣人其實是沒什麼選擇,如果在問卷上又是直接給是非題來詢問是不是受訪者要抵抗,那麼得到「七成回答願意」其實並不意外(可能有人還會覺得這比例有點低),是非題的設計本身就是鼓勵受試者避免模糊的回答空間。當然,這種回答方式有可能會因此高估了抵抗意願,不能排除掉有部份人可能因為「政治正確」而選擇特定答案(social desirability bias。不過,在TFD調查當中也有拒答、看情形、無意見、不知道的選項,可以稍微中和強迫選立場的狀況)。
話說回來,不管是TFD調查中的兩種題目,或是國安調查當中的台獨前提式問法,其實也就是問一個很抽象的抵抗意願而已,實際會做什麼行為,可能不到戰爭真正發生的時候,誰也說不得準(當然,沒有人會希望戰爭發生)。也就是因為這樣,現在出現的各種大力批判,有許多的內容和程度實在是有些超乎想像。
台灣民意趨勢:不同調查呈現出大致相同的結果
若進一步分析TFD調查跟國安調查的內容,其實兩者呈現出來的民意也是很相近的。國安調查描繪出來的民意大致上是這樣:「台灣人視自己為台灣人,而非中國人;拒絕統一是明確共識;如果沒有中共的戰爭威脅,將近七成五民眾認為應馬上宣布獨立(40歲以下更高達84%),『若獨立會引發戰爭』則只有三分之一認為應該獨立。」最後的答案是近年來被廣為採用的「條件式統獨」立場,在TFD調查當中所問到的分布也是差不多的:「維持現狀」、不進一步宣布獨立是多數台灣人們的主流立場,而且年輕族群的比例更是顯著較高。不過,最奇怪的是,有一些批判者不斷批評TFD是在搞台獨,包括國台辦在內的說法都是如此,似乎是連調查內容都沒有看得很清楚(或者,對國台辦來說,台灣人只要展現自我防衛意願就是一種台獨)。
如果我們跟現有的一些研究做對照,以及加入兩岸關係當中最重要的態度,也就是「統獨偏好」來做分析的話,既有研究基本上呈現出類似的趨勢。學者王宏恩的研究利用國安調查分析的結果顯示,年長者比較會考慮各種現實條件而改變在問卷調查中回答的認同屬性(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但年輕一代的「台灣認同」不因經濟利益或武力威脅而有所改變。學者林澤民等人同樣根據國安調查所做的最新研討會論文發現:「愈來愈多的選民是象徵型選民,他們的台獨立場,是不因大陸會不會攻打台灣而有所改變的」。
換句話說,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效果似乎正在減弱,台灣方面,主張「即使中國民主化也不願意贊同統一」的人愈來愈多,而且「就算中國使用武力攻打還是要主張宣布獨立」的人也是愈來愈多,即使增加幅度可能不算快。這背後還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就是台灣人對民主的支持度已成為高度的共識,隱含的意義是人們會願意為了保衛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戰。在TFD調查當中,初步的交叉分析結果大致上也呈現這樣的態度分布,如下圖所示(non-res包括不知道、沒意見、看情形、拒答)。
調查結果是否公正、值得相信?
以上提到的這些調查,包括TFD調查、國安調查,以及世界價值觀調查,都是由政大選研中心所執行的,主持者皆為政治學教授;中研院社會所的調查是由中研院的調查中心執行的。基本上,這些機構都可以說是公正客觀,在學術調查的品質方面是有保證的,台灣的調查資料也都會被收錄進許多世界級的跨國資料庫當中。
有些人跳出來質疑TFD是台灣政府出資單位,執行長是由執政黨任命,因此一定是有立場。事實上,TFD的執行長一直都是由政治學學者所擔任,董事會當中有來自各政黨和社會團體的代表(看完這名單就會知道指責TFD完全代表民進黨意見是很不合理的指控),各單位的人員組成也都非以黨派為考量、不受政黨輪替而變動;而且TFD每年都會做兩次調查,從2011年就開始做了,大部分題目都是一樣的,這次的調查只是加入了中共武統狀況下的防衛決心題目,跟以往問卷當中「台獨造成戰爭」的狀況做對照。而且,這樣的題目也是在中研院社會所的調查當中使用過的題目,不是TFD自己的發明(至於民主支持度的問題,也都是在過去許多學術調查當中所使用的題組)。
還有一些人質疑樣本數目太少,是否有代表性不夠的問題。其實,在統計學上,只要是隨機的抽樣(讓所有人中選的機率一樣),那麼樣本就是會有代表性,樣本數影響的只是抽樣誤差的大小以及推論使用的信賴區間大小。例如我們要推論全台灣2300萬人的政治態度,通常會隨機抽樣1000人左右,大約是正負3%左右的抽樣誤差;如果我們要推論全香港700多萬人的政治態度,通常也是隨機抽樣1000人左右、一樣是正負3%左右的抽樣誤差。只要是隨機抽樣的樣本,在推論母體的時候就可以具有代表性。
值得一提的是,TFD這次調查特別針對40歲以下的樣本做擴大採樣(over-sample),跟過去的調查比起來,所問到的年輕族群樣本數比例是最高的,這不僅能縮減推論年輕族群政治態度時的抽樣誤差,更能在做敘述統計分析或是交叉分析的時候,能夠避免樣本數不足的問題。例如有很多文章會拿國安調查來說特定群體(如台獨主張者,或者是年輕族群)的參戰意願特別低,然而,在做交叉分析的時候,很多格子的樣本數都低於統計通常最低要求的30個樣本數,所以在推論上面必須要很小心。
也就是說,從學術角度來看,TFD的問卷設計是沒有太大問題的,調查結果也基本上是可以相信的,跟其他調查相比,呈現的民意分布也都差不多。TFD的調查結果主要是補充了國安調查的兩方面:台灣人在中共武統時的自我防衛意願的民意分布,以及對於民主支持度的民意分布。
小結
「中國因素」一直都會是影響台灣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而且應該不會有「之一」。因此,透過調查去了解台灣人對民主制度的態度,以及面對外部威脅的態度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提供的是研究方法層面對於TFD調查和國安調查的一些補充,尤其是去討論為什麼不同調查之間呈現出來的數字給人印象是有落差的。簡單來說,過去不管是學術研究或一般媒體的民調,呈現出來的台灣人自我防衛決心其實滿一致的,而且至少從2005到現在跨越三任不同黨派執政者的民意分布皆是如此;即使國安調查的比例較低,但主要是因為問法以及選項的差異。這些調查的問法有些許差異,因此可以互相補充不同的想法,沒有要打臉誰的問題。
後續可以討論的是,若從實際政策層面來看,台灣人的國防意識和抵抗決心(不管到底是高還是低)要如何轉化為自我防衛的能量呢?另一方面,為什麼一份調查結果會引起這麼大、這麼長久的批判呢?(假設真的如國台辦所說,或者是國民黨智庫、台灣的許多立場較親中的媒體所說,TFD調查是一份不重要的「政府宣傳品」,那麼,對它的攻擊規模未免也太不成比例了吧?)是怎麼樣的人,會對台灣人展現出防衛決心感到不開心?他們所持的理由又是什麼? [1]
從區域的角度來看,台灣一直都是討論亞洲政治局勢以及潛在衝突時的熱點核心,適逢美國的亞洲政策結構轉變,這份調查可能因此而引發了重大的關注,甚至在美國國會聽證會當中被引用。從台灣本身的角度來看,許多針對TFD的批評背後也反映了國內政治不同意識型態的拉踞(光是問卷題目當中要使用「大陸」、「中國」或是折衷的「中國大陸」可能就得費思量),但是,這種眾聲喧嘩以及多元的觀點,或許正是台灣人們所欲保護的珍貴資產吧!
※本文並非創用CC授權,欲轉載者請先詢問端傳媒。
※延伸閱讀
七成台灣人願意為台灣而戰、支持民主、反對統一:台灣年輕世代的政治態度。(端傳媒版本)
台灣民眾遇到戰爭時會支持作戰嗎?民調結果十分分歧
為什麼「縣市長排名」並不能反映真實:淺談民調抽樣
註解:
- 每個人可能會有自己的認知,不過,筆者認為:中共不希望台灣人抵抗威權這當然是很好理解的;在台灣方面的意見則是有很多種。先來看光譜上面比較偏統一或者偏中國的一邊:希望趕快跟中共統一、一起共創中華民族榮光的,我們可以稱做「紅統」,他們的意見會跟中共官方差不多;「傳統中華民國支持者」,或說所謂的正藍,理論上是會對中共有所提防,所以不會排斥看到台灣人的防衛決心很高,會擔心現在的防衛能量是不足的,但是有些人會對到底是為台灣而戰還是為中華民國而戰有些許疑慮;藍營這邊還有一種想法是,兩岸之間的所有不穩定和可能的衝突都是因為台獨而造成的,只要不台獨中共就不會生氣,這樣的想法通常會對類似TFD所呈現出來的防衛決心或類似想法感到生氣,他們對台獨的討厭程度是大於對中共的戒心。若是光譜上比較偏獨立或者偏台灣的這一邊,有一派的人會覺得兩岸之間不會有衝突,因為中共不敢打,或者說,覺得到時候美國會協助,所以不是很在意防衛決心的問題;有一派的人會覺得台灣目前的防衛能量實在太低了,而且也會覺得人們防衛的意願也太低了。延伸閱讀:什麼是台獨?如何分類不同的統獨主張?
(文章轉載自:菜市場政治學2018/04/24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