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深的民主需要很厚的共同體】推薦序
民主共同體成員的重要功課
陳方隅
身為社會科學的學生與研究者,我們在課本上與論文上念到很多次關於「民主鞏固」的定義,但好像很少好好地想過,這個鞏固的過程具體會是怎麼樣,以及該怎麼樣處理其中的許多問題。本書從標題開始就提醒我們這件事:我們的民主該怎麼樣進行深化?如何從很厚的、不同的同溫層當中突破,進而建立很厚的共同體?
台灣的民主化過程似乎走得太過順遂,完成了學者們設定的幾乎所有民主化與民主鞏固的指標,近年也有各種自由民主評比機制(諸如Freedom House、經濟學人、V-Dem)把台灣列為世界上最自由民主的國家之一,感覺好像民主已經鞏固無誤。然而,事實上我們這個共同體本身仍然面臨許多的挑戰,而這些挑戰往往都有可能對我們的體制與整個共同體帶來深刻的危機。
本書從近年的疫情出發,對照台灣民主運動的發展,主要的提問是:台灣民族主義以及共同體的形成過程,本質到底是什麼?應該是什麼?共同體的形成過程,難道非得是排他的、右派的民族主義嗎?在這些提問的背後,作者想要論述的是:我們應該追求怎麼樣的多元價值與民族主義?我們該怎麼樣去實踐,才能讓民主真正地深化、形成很厚的共同體?
這些問題的討論長期以來好像並不多,或說,並不普遍。一方面這跟台灣長期以來的認同分歧有關,畢竟仍然有很多人覺得共同體的界限與範圍是在海峽的另一邊。不過這也跟學界或傳媒的文化霸權有關、以及和所謂本土派的執政者有關。從泛藍的大中華主義延伸下來,即使是民進黨到目前為止兩次執政期間,對於這樣的文化似乎也只能(吃力地?還是輕忽地?)慢慢去面對。主事者(從最上位的總統,到文武百官,到各界菁英們)對於「什麼是共同體,什麼是國家」這類的討論似乎還是太少了!
如果問得更直接一點,本書主要是在闡述:到底要怎麼樣才能避免台灣追求民族主義、發展台灣認同的同時,不會落入排他性的族群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而可以走向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推動自由價值、進步價值是可能的嗎?
本書的論證過程是從個人到群體,以霍布斯、盧梭、以及涂爾幹等人的論述為核心,進而再提出幾個案例建構出社群象徵體系的過程,包括克里特島的偷羊,日本武士道,以及峇里島人的鬥雞。接著作者再帶大家回到台灣的脈絡,以台灣案例來闡述共同體的成形,尤其以北台灣客家社群的建構為案例。書本裡面有一些不會太容易讀的社會學理論,但作者把這些事情用系統性的方式串連在一起,試著為台灣的共同體發展尋找一條合理的理想路徑。
本書當中談到很多案例,共同體都是從地方的個案所生長茁壯,我們也可以從這些地方的案例來認識自己。然而現在有個很麻煩的事情是,中共政權也從地方上的許多管道滲透進台灣,各種統戰工作都做得很勤。而這更是我們需要很厚同溫層的理由之一。
作者為台灣民主發展勾勒出一個理想的藍圖:「透過共同體的互助互諒照顧弱勢、縮短階級落差,幫助每一個共同體成員發展自我,達到共同體的共善與循環。」但不得不令人反思的是,這個藍圖很可能主要是寫給菁英們、政治工作者、學術工作者們看的,接下來我們必須要去做更多的科普工作、想辦法帶起更多公共的討論,以及想辦法去推動更多如同書中提到的地方發展案例一樣的共善。如何將目前已有的成功經驗推廣出去、厚植民主及多元價值,這就是我們民主共同體成員的重要功課。
(文章轉載自:陳方隅 2024/1/22 臉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