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海洋史的大家長——曹永和院士(上)
陳昀秀 撰文 / 洪紹洋 攝影
(訪問日期:2008年8月8日)
本計畫定名為「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領域發展計畫」,擬透過海洋史的研究,擴展目前臺灣史研究的視野,希望能藉此延續本系兼任教授曹永和院士承續自臺北帝國大學以來的學術傳統。因此,為了能夠向前輩取經,決定進行專訪,希望透過這一次的訪問,讓有志於海洋史研究的後生晚輩能對此一領域有更深刻的瞭解。除了上述目的之外, 周婉窈老師也希望藉著專訪,讓我們見識見識曹老師的私人藏書。本次參與的人員,除了周老師、李毓中學長,以及三位助理(陳昀秀、金柏全、陳榮聲)之外,尚有多位博碩士生,他們分別是洪紹洋、陳志豪、翁稷安、李幸真、施姵妏、蔡耀緯、吳國聖、陳冠妃、許妝莊。一行十四人浩浩蕩蕩,猶如旅行團般,來到曹老師鄰近溫州街的住處。原本以為只有小貓兩三隻的曹老師,看到如此大的陣仗,心裡應該也嚇了一跳吧!
進入到曹老師位於地下一層的書庫參觀時,最讓我們這些後生晚輩感到興趣的,是那兩大櫃的書目卡片。在E化的現代,人們早已忘了早期圖書館的索引必須靠那一張張的小卡片。因此,我們也先請曹老師為我們講解其書卡的分類,並藉此瞭解曹老師如何為自己的圖書分類。原來 曹老師的書卡是依作者(author)作分類:「﹝我的分類﹞和學校(臺大)不一樣。臺大將中、西文的圖書分開,這是不對的。然而,大學的圖書館是專門的圖書館,不應該這樣分,這是戰後﹝由帝大﹞到臺大的退步,應該是要按照作者作分類才是對的。戰前(日本時代)的臺北帝大是混合的,比方說莎士比亞的書應該要不分語言,不論中文、英文、德文,甚或不論是原著、翻譯還是研究專書,只要與莎士比亞有關的就應該放在一起。帝大時期的圖書館,採用國際十進分類法做圖書編目,但光復後的臺灣大學則改採在大陸的那一套圖書館分類系統,就變成是用語言分類,中、日文的用一套,英文的則採用另外一套,破壞了日本時期帝大創立的傳統。」以此,曹老師的圖書卡片,仍然沿用帝大以來的傳統,以作者為主。
雖然如此,書櫃上圖書的排列,則是配合著老師自己的研究方式,按照區域來分,例如:臺灣、東南亞、日本、琉球、韓國、中國、歐洲等等。每個地域中,再按照年代排列,例如臺灣這一區的圖書,就再細分成荷蘭、鄭成功、日本、戰後等時期。參觀曹老師的藏書,可以發現臺灣只是老師關注的一小部分,而非全部,他的書涉及的地域非常廣泛,且包含多種語言,中、日、英文之外,荷蘭文、印尼文的書也都有。誠如曹老師所言:「做學問不能只用一種文字語言,如果只懂一種語言是不夠的。」在曹老師的笑容及言談裡,我們看到了曹老師所謂「從世界看臺灣,從臺灣看世界」的治學原則,而這個原則也充分表現在老師的藏書之中,是曹老師分類其圖書的內在邏輯。這地下室及一樓的書,仍非老師的所有圖書,在中央研究社科所的辦公室,據說也是滿滿一整間的書。就在我們起身上樓,準備離開曹老師地下室的圖書館時, 曹老師突然回頭向我們介紹在樓梯旁的一排書,那是以前老師買給師母看的日文小說。
參觀完地下室的圖書,曹老師繼續為我們介紹放在一樓尚未分類的藏書。看到曹老師如此豐富的藏書,以及不小心瞄到幾本新的大陸書,忍不住想問年近九十高齡,住在走出去就是書店林立的溫州街巷弄中的曹老師,該不會還在繼續買書吧?果不出其然,好學不倦的他,依然會利用空閒的時間,例如下課之後,就到附近的書店逛逛。而其購買書籍的頻率和廣度,更是令人望塵莫及,不分語言,不論是中文、英文,還是西班牙文、荷蘭文、葡萄牙文的書,都在老師的採買範圍之內。更令人好奇的是,這些新書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曹老師說:「外文的書大多是根據新書目錄以預訂的方式購買,例如《洋書新刊案內》或者是荷蘭某書商提供的目錄。英文書部分,則是在逛臺大對面的誠品書店時購得。至於中文書籍,則以聯經、山外、秋水堂三家為主,日文書則在紀伊國屋和鴻儒堂購買。」提起買書,長期照顧曹老師的彭小姐笑著對我們說,曹老師買書是沒有停的啦!
周老師也談起以前跟曹老師一起出國,要搭飛機回臺灣時, 曹老師背包裡裝著滿滿的書。 曹老師自己也說,他以前去荷蘭住一個月,就買了大概兩百本,有的用寄的,有的就自己揹回來。毓中學長開玩笑說, 曹老師不相信郵政系統,怕會把書寄丟,所以都盡量自己揹回來。從這些對談之中,可以感受到曹老師相當熱衷於「買書」,也顯示出他對學問的興趣和執著。而老師買書的習慣,未因年邁而休止,對臺大附近各家大陸書店會員卡制度之熟悉,以及書店的折扣狀況即可瞭解。每次逛書店的時候, 曹老師自言都會告訴自己不要再買了,看看就好,孰料一看之後,體內的書蟲就開始蠢蠢欲動,忍不住地就會買了幾本。在這充滿學術氣息的私人藏書中,除了師母閱讀的日文小說之外,靠近客廳的書櫃高處,竟然放了一套袖珍版的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這是曹老師看電視劇,而去買回來看的,也因此知道曹老師平常最愛看的節目是日本的相撲。老師自己在家裡也有一臺機械式的腳踏車運動器材,沈浸在書香中致力於學術研究之餘,健康的身體也是很重要的。
曹老師一樓的藏書中,有他拜託翁佳音老師印回來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的微捲紙本,放眼看去,厚厚的精裝本,總共五十六冊的數量。翻開來看,因為是複印的關係,字跡並沒有很清楚,對我們這些不懂荷蘭文的學生而言,這五十多本的VOC檔案,和二十四冊的《巴達維亞城日記》根本就是天書。
在曹老師熱心的介紹之下,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藏書真的是非常熟悉,對自己在外文書籍上發表過的文章也都如數家珍。例如他與濱下武志和村井章介一起參加題為「東アジア海域のネットワーク」的座談會,記錄收錄在《海のアジア》套書中(全六卷,岩波書店,2000-2001);他和包樂史(Leonard Blussé)教授等人合編,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熱蘭遮城日誌:臺灣 1629-1662);日本人翻譯的《大航海時代》叢書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對曹老師提供的協助致謝。足見老師的研究雖是以臺灣為起點,但透過海洋,早已擴展至全世界。誠如曹老師之前所言,研究學問不能只會一種語言,面對寬廣的海洋,我們也必須要打開自己的視野,且要讓自己能夠像曹老師一樣具備多種語言工具,才能達到「從世界看臺灣,從臺灣看世界」的境界。
二○○三年荷蘭女王頒授曹老師勳章,以表彰曹老師為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活動之歷史所做的貢獻。曹老師取出裝在寶藍色絨布盒中的勳章,讓大家欣賞,最後大家在和曹老師及其勳章一起合照中,結束了此行參訪的第一階段任務。
(未完待續)
(文章轉載自:臺灣與海洋亞洲 2008/09/29 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