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財團不當競爭,嚴重傷害台灣文化出版產業的生路
魏淑貞
去立法院參加陳培瑜委員舉辦的出版產業公聽會之後,昨天晚上竟然失眠。
期待一場公聽會,就解決文化出版產業多年的問題,當然是絕無可能。
自己想的是,出版相關產業,其實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在裡面。要取得大家的共識,本來就不容易。但也只能衡量整體輕重,做出決定。
兩種之中,一種是記者,或編輯,或作家、企劃、學者出身的出版者,一種是發行業務出身的出版者。
前者通常較文氣,也可能帶有文化使命與理想色彩,或根本就是無可救藥的愛書人。後者就是典型的生意人,只要能多賣書就好。
今天的發言,多數是前者,自己也是從文教記者、編輯,到出版社的經營者。
雖然台灣的出版業,多年來持續下跌,我們這群人仍然努力想要穩住,希望自己的出版社不要被淘汰,希望實體書店不要消失。
面對各種嚴酷的商業衝擊,總希望台灣的出版產業的各個環節,還是要有屬於這個行業的秩序,或大家尊重的行規。
相對的,發行業務出身的業者,可能只把書籍當商品,銷售是王道,把書賣出去,追求業績成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強烈反對政府部門涉入,或有什麼規範辦法。
台灣的出版產業在MOMO及博客來兩大電商的競爭下,把出版秩序打得混亂。
對兩個大財團而已,書籍的銷售,應該只佔他們營收的極小比例。
書籍的折扣競爭,也只是吸引消費者,進入他們的平台的小甜點或小點心,之後延伸出更多其他的銷售機會,才是這些大電商最主要的目的。
這樣的商業競爭操作,卻把整個文化出版產業幾乎打到谷底。受到影響的其實是一連串的,從創作者、編輯、出版者,到實體書店,無一不受到影響。
作為消費者的讀者最終也並沒有真正受惠。
因為折扣戰打得兇,短時間可能在折扣上,購書有便宜到,但因應折扣戰,出版社也會漸漸把定價調高。折扣戰一波又一波,讀者也逐漸不被吸引,但整個產業因此更往下掉落。
除了帶頭的財團受益,其他的,可能都是受害者。最值得憂慮的是,整個台灣的出版產業繼續下沉,我們的文化深度也難能累積與期待。
我一向是支持書籍定價制的,台灣的實體書店大量消失,卻有一些愛書人前仆後繼的開出各種型態的「獨立書店」。要讓這些開在台灣各地的書店得以在公平的條件下,能夠存活、發展 ,應該給予機會。
雖然多數人都不樂觀,認為「已經回不去了」。但我仍然支持,及強烈期待我們台灣的出版產業能夠:
1、新書在出版第一年都以定價銷售,各自的會員最多給予9折優惠。
2、一年後,就由各自出版社決定做法;平台或通路有任何優惠活動,需與出版社或供應商商議,不能擅自降價競爭。
這個期待,或許不容易,但為了不讓台灣的文化出版產業繼續崩壞,公部門及相關業者,必須積極溝通、協調,讓傷害減低,或不再發生。
兩大電商母公司的統一、富邦應該也不願意承受「傷害整體台灣文化出版產業」這種罪名吧!
(文章轉載自:魏淑貞 2023/04/12 臉書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