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線民事件不該只是民進黨茶壺內的風暴

投書:線民事件不該只是民進黨茶壺內的風暴

林芳如

民進黨將「線民事件」止血在黃國書一人,是嚴重簡化了轉型正義的實踐與台灣民主發展的關係。(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立委黃國書曾任線民事件發展至今,民進黨對於公職曾涉及秘密監控,沒有任何為了尋求真相與社會公知所做的調查報告,也沒有對社會大眾進行正式的說明。民進黨對於轉型正義的價值實踐消極至此,導致社會大眾將「線民話題」誤解為黨內派系競爭選舉提名的「茶壺內風暴」。

民進黨歷經國民黨黨國體制曾經以軍警特系統、媒體與法治系統全面打壓,對照國民黨刻意將自己錯置在受害者角色,並高調以「政治追殺」污名化轉型正義的執行。身為「受害者」的民進黨選擇冷處理,將此議題止血在黃國書委員一人,如此作法,不僅讓轉型正義淪為選票跟席次的話題,更嚴重簡化了轉型正義的實踐與台灣民主發展的關係。

民進黨默然不語的態度,不僅顯示出他對於曾經支持民主轉型的受害者漠然,作為執政黨,顯然也沒有將建立具有公民責任的台灣歷史記憶當作重要任務。這不禁讓人憂慮,民進黨如何在未來的關鍵時刻,承擔帶領台灣人建立共同體意識,進行自由與民主捍衛的行動。

或許有人會認為,民進黨在此事亦為受害者,為什麼僅要求民進黨負起責任,而不對國民黨進行要求?首先,民進黨已經完全執政,民主法治社會賦予的政治權力乃是選民跟往昔民主運動參與者爭取而來的資產。身為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沒有理由以受害者姿態蹲踞,而是應該運用責任政治賦予的權力,讓社會大眾清楚知道,國民黨在威權統治如何系統性進行人權壓迫。再者,從現實層面來看,當歷史真相無法釐清,受害者又逐漸老去,正義無法獲得伸張時,加害者甚至及其後代就可以在轉型後的民主政治獲得紅利。明顯的例子就是現任的台北市長蔣萬安,以及菲律賓總統馬可仕二世,他們再度擁有政治權力,對政治受難者或家屬都造成二度傷害。

轉型正義的終極目標是避免歷史悲劇重演。37年前的民進黨成為台灣第一個合法反對黨,帶領台灣政治完成關鍵的民主轉型,台灣自此從威權統治的黑夜迎來民主破曉。當時與民進黨攜手要求社會民主改革的夥伴團體也都同樣受到監控。37年後,全面執政的民進黨除了有責任從自身落實轉型正義,向台灣社會進行完整交代黨內公職的線民案之外,難道不應該透過此次選舉,帶領台灣社會思考台灣民主價值為何值得捍衛,以及,誰有資格算是具有台灣民主價值的候選人嗎?

轉型正義的價值實踐是民主防衛的重要內力,在面對中共極權統治內部,並以發動戰爭威脅台灣民主之際,民進黨有責讓台灣社會更清楚,那些年不同族群的反抗意志,如何在國民黨的加害系統下,成為被迫害的冤屈。這些勇敢無懼的反抗意志、受難與被孤立卻仍然彼此互助、堅韌而活,這正是台灣民主價值最核心的部分,也應該成為台灣社會共享且傳承的共同記憶。倘若我們不以此取代國共兩黨灌輸給我們的中國民族血緣、歷史文化敘事,台灣這塊土地上還有什麼能成為體現今日民主價值的歷史故事?

因此,我要在此呼籲民進黨,請勿以選戰的技術層次廉價化轉型正義與台灣面對的國族認同挑戰。倘若民進黨僅是從立委人選、組織動員能量、選戰策略…等作法思考此次(該區)立委選舉,那麼等於是以今日形式的民主,漠視往日追求實質民主的行動代價。

選舉很重要,但不是民主政治的全部。當台灣民主一再被限縮為「務實」的選舉考量,民主的價值高度一再被矮化時,社會內部捍衛民主的動機也會必然弱化。未來,我們又如何共同克服中國惡意的分化與恫嚇呢?難道,這不足以成為民進黨停止讓線民案只淪為選舉話題,並開始從自身落實轉型正義的重要理由嗎?

(文章轉載自:上報 2023/03/18 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