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成為「劫收」的時代
之二
李筱峰
原載2007.1.4.自由時報《李筱峰專欄》
戰後國民政府對台灣的接收,被民間戲稱為「劫收」,這與統獨立場無關,而是一個歷史常識。試舉數則史料來印證:
一、民族抗日運動前輩陳逢源,在接受歷史學者王世慶教授的訪談時,曾說:「台灣光復時大家都很歡喜,但接收後則大家都很失望,接收之官員貪污很多,台胞都說『接收』為『劫收』。」(見黃富三教授等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
二、中國記者唐賢龍在二二八事變後不久出版的《台灣事變內幕記》也指出:「自從國內的很多人員接管以後,便搶的搶、偷的偷、賣的賣、轉移的轉移、走私的走私,把在國內「劫收」時那一套毛病,統統都搬到了台灣……台灣在日本統治時代,本來確已進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法治境界,但自『劫收』官光顧台灣以後,台灣便彷彿一池澄清的秋水忽然讓無數個巨大的石子,給擾亂得混沌不清。」
三、再看一九四六年六月三日香港《華商報》的一段報導:「有很多敵產,被這些接收大員們只以十分之一的價錢買了去,而絕大多數的敵偽房產則都被接收大員們無價地『劫收』了去。」
這種貪污風氣,也無怪乎戰後的台灣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話:「吃銅吃鐵,吃到ALUMI(鋁)。有毛的,吃到鬃簑;無毛的,吃到秤錘;有腳的,吃到樓梯;無腳的,吃到桌櫃。」
對照這麼多的史料,不難了解當時官場的貪污歪風,簡直開了台灣同胞五十年未開之眼界。因此當時台灣民間稱「接收」為「劫收」,根本就是歷史常識,無須辯論。就好像有一句俗話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是用來形容清朝乾隆皇帝的佞臣和珅的貪污,也是清代史的歷史常識一樣,不是和珅的後代出來罵人就能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