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漫步新公園 重溫舊時光──小山不老
撰文|黃怡安
(小山不老 入選 臺展第5回)
你環顧四周,被靜謐的綠意環繞,一陣微風吹過,簌簌翻著樹葉,有個女子從你身旁經過,打著傘擋去過分美好的陽光,一轉頭看見孩子追著狗兒跑,遠處騎著腳踏車的男士,姿態不疾不徐,像是沒有目的地。在這個空間裡彷彿沒有時間感,一花一草所有人事都是如此從容淡定。你閉上眼,從短兵相接的現實中暫時逃離,終於喘口氣。
這是一個週間的午後,你在城市中心的公園光景。
公園是一個城市都市化的象徵,最早的公園概念始於歐洲,為了美化都市、提供休憩的「都市之肺」。日本在明治維新受到西方的影響,並在殖民統治臺灣期間將這種「新都市休閒空間」引進臺灣。
自1927年全名為「臺灣美術博覽會」的臺展開幕,藉由畫家之筆,將日治時期的臺灣都市景觀樣貌紀錄入畫,也呈現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文明建設及臺灣發展中的現代化風貌。
日籍畫家——小山武郎,又名小山不老,本籍仙台,生平不詳,亦無太多史料,小山不老在1931年第一次參加臺展便分別入選了第五回臺展的東洋畫部與西洋畫部。而其中小山不老的東洋畫入選作品〈新公園所見〉便如實地呈現出在日治時期推動「近代化」的城市景觀風貌—畫中的新公園,正式的名稱是臺北公園,座落在臺北城市中心的新公園,是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空間,即是今日的二二八公園。
在小山不老的作品〈新公園所見〉中綠意蔥蘢,畫面中的人物們悠然自得地在舒適明亮的公園中漫步,不論是穿著洋服及和服的女子、騎著腳踏車的紳士、車伕等,當時的服裝也可從中略窺一二。畫面中樹叢後方的圓頂建築呈現出羅馬式的西洋風格,是為紀念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而成立的博物館。
除了小山不老,在同時期的另一位日籍畫家——鄉原古統,亦對新公園有所描繪。在他的作品〈臺北名所圖繪十二景〉的〈新公園〉(約1927-1930)中,與小山同樣描繪了現今的臺灣博物館,莊嚴地聳立於畫面中心,圖中有身著和服的女性及孩童,及巡視的警官、拉著人力車的車伕,帶出悠閒的公園情調。作品雖與小山同時同地,取景角度及畫面表現手法呈現出為動感的氛圍。這些日籍畫家的作品如實地勾勒出臺灣在日治時代的生活風貌,除了畫面本身的美感,更深層的價值為讓今日的我們能窺知城市發展的初始樣貌。
不過,小山不老的作品在當時卻有戲謔的評論,漫畫記者國島水馬於臺展期間針對不少入選作品以漫畫的手法戲筆,包含小山的此作品亦曾在臺灣日日新報的「臺日漫畫」專欄中被揶揄。
此篇〈窺視機關〉畫面中的「カラクリ」是一種源於江戶時代的街頭娛樂,即在箱子內側設置平面繪畫,從另一側鏡片窺視裝置內的繪畫,讓人們透過小圓窗觀看圖像搭配現場旁白聽故事。水馬這篇漫畫作品應是調侃小山的作品過於平面,有如窺視機關中的浮世繪。
平淡閑靜的浮世繪畫面,雖平凡卻又真實,如〈新公園所見〉中的平靜時光,打傘女子、小攤商及散步人們的悠然自在,有著令人嚮往的閒適。
陽光和煦,春天的午後如花瓣般溫柔,耳邊鳥語呢喃,你睜開眼,像被充飽了電,準備好回到生活裡。
而那些美好的舊時光,似乎一刻也沒有消失。
參考資料
1.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 1995-10-15。
2.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臺灣美術近代化歷程:1945年以前》,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12-01。
3. 白適銘,〈都市化、現代生活與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當代書寫〉,《臺灣美術》,第81期,(臺中:2010-10-25),頁18-39。
4.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厳選を突破した台展の入選発表さる〉,《台湾日日新報》,no.11325,October22, 1931,p.2【YB-674】。
〈台展を一巡して〉,《台湾日日新報》,no.11329,October 26, 1931,p.3【YB-674】。
5.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小山武郎〉。
6.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窺視機關〉。
7.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臺灣美術展會圖錄第五回〉。
8. 蕭怡姍,〈異域風土的觀察——日治時期日籍畫家臺灣名所繪〉,《臺灣美術》,第94期,(臺中:2013-10),頁 42–57。
(文章轉載自: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網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