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國史館3/14新聞稿/請不要牽拖張炎憲教授!
周婉窈
3/8我聽到國史館提報兩蔣日記為國寶,心情惡劣,就在臉書寫了兩行字,表達無法接受。結果引來國史館長達七頁的新聞稿。我退休以後比退休前更忙,沒有去關心國史館有什麼回應,結果內部有人寄來3/14新聞稿PDF要我參考。
新聞稿第一段寫:近日有知名學者在臉書譏諷,將兩蔣日記與二二八屠殺究責連結,暗指本館罔顧轉型正義。殊不知文物是中性的,所謂「國 寶」乃是一種文資身分、法律名詞。為免大眾混淆,特說明前後緣由如 下。(圖1)
首先,我的兩句話是表達無法接受,並非「譏諷」,我講話很少用譏諷的方式。這樣描述這兩句話(圖2),讓我很不舒服。
更讓我不以為然的是牽拖張炎憲先生(詳後)。新聞稿花很多力氣在講提報「國寶」符合其基準:一、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之風俗、記憶及傳說、 信仰、技藝或生活文化特色之典型。二、歷代著名人物、國家重大事件之代表性。三、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之代表性。四、具有獨特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五、獨一 無二或不可替代性。六、對知識、技術或流派發展具特殊影響或意義。
請問各位看官,您認為符合哪一項呢?第二的第一項勉強,但如果高雄屠夫彭孟緝也有日記,也要提報為國寶嗎?
新聞稿第二節「國史館昔曾於呂芳上館長及吳密察館長任內,兩度提報館藏文物指定為國寶或重要古物」,呂芳上館長據說讀蔣介石日記會讀到哭,吳密察館長我和他不熟,就不多加評論。但說:張炎憲館長任內(2000-2008)並無具體法制足資遵循,但已將館藏相關文物列為內部「珍貴動產」,(圖4)我就無法接受。這是說,如果當時已經有國寶等級,張炎憲館長也會提報為「國寶」?真的請不要牽拖普受民間尊敬的張炎憲先生,我想他若在,頂多就是國寶下一級的「重要古物」吧?這裡牽涉到台灣人的感情與歷史認知,不是什麼法律名詞、文資身分就可以模糊掉的。
其實您若有時間看新聞稿後面附的兩張國史館「國寶」表,大都和受降、中華民國憲法、訓政時期有關的歷史文獻。提報個人日記為國寶,還是首創呢。
我個人公開發言、寫文章,很少採取批評的方式,更不要說「譏諷」了。我比較想用正面的寫法,帶來正向的東西。我唯一公開批評蔡英文總統是她去七海文化園區參加開幕並致詞,進一步神話蔣經國,讓我們民間的努力一下子就被打回原點。即使批評蔡英文,第一篇〈雨夜呢喃〉很短(2022/1/22),只是描述心情──記得那天和同事到金門參訪回來,下飛機,雨頗大,得知此事,情緒一下子低落下來。第二篇相當長(2022/1/23),但連名字都沒寫出來。
為何說「神話」蔣經國?蔡英文致詞時說:蔣經國堅決反共保台的立場毫無疑問是當前台灣人民最大的共識。(中央社2022/1/22 新聞報導)不過,兩蔣的「反共保台」,必須放在「國共合作/鬥爭」的歷史脈絡來了解,台灣被捲入國共第二度(1945-1949)、第三度鬥爭(1949-1992)中,現在又被捲入國共第三度合作中。「反共」在台灣內部是用來肅清民間反抗者與政敵的,並以之進行黨化教育,至於「保台」到底是保兩蔣政權,還是保台灣?如果真要保台,為何1971年被逐出聯合國時,完全不替台灣著想,為了「漢賊不兩立」(其實是「國共不兩立」)而斬斷台灣參與國際的路?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深受其害,卻從來不去究責,還稱頌子繼父位的蔣經國?十項建設的神話還不夠嗎?為何要拉台灣人民來背書?
如果我有批評過國史館館長,應該也只是一篇臉書貼文,質疑要將中正廟改為歷屆總統紀念圖書館的倡議。坦白說,我真的無法接受。真的無法接受。
我從18歲就開始和黨國結構奮鬥,我非常知道個人力量的薄弱(往往不堪一擊),半世紀後仍然還在奮鬥,年紀越大當然更知道結構之難打破,而且還會與時俱進呢,但就是「毋甘願」,不是為自己毋甘願(我比很多人幸運),是為濟濟前輩毋甘願,為台灣毋甘願。
我也很知道台灣學者的「自我建制化」,但不想費筆墨批評。我們在反課綱微調時,就有同學感到困惑:為何中研院台史所的老師都沒出來?其實有,就一位,那位我會和他拌嘴的學弟吳叡人,就此一人!
台灣的路很難走,但如果那是我們命定的課題(imperative),就別無選擇。還好,這條路越來越不是一個人的江湖,前輩比我們辛苦、孤單、稀微多了,在三月的中旬,我們無法不感到痛(疼thiànn)。
附帶一提:您去看兩蔣日記,不要期待會看到白色恐怖,更不要期待蔣介石每天看被處決的台灣人的照片會記下一筆,台灣人的命,算什麼?你還會看到蔣經國把私生子賴給好朋友呢。



